wm完美体育app官网这篇先聊聊扣子以及那堆关于“新中式”服装条条框框的事情,下一篇再聊聊为什么大家总在为这种很细节的问题争吵……
关于扣子数量单双数的禁忌,网络版本的确是有一些问题,但绝对不至于像某些博主说的那样属于凭空捏造的“伪科普”、“假规定”、“谣言”。
1998年出版由徐杰舜主编的《汉族民间风俗》里就有这样一段内容,明确提到“忌讳衣服的扣子为双数”——
更早1991年出版的任聘著《中国民间禁忌》里也有类似内容,应该是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,后续出版的书籍如《服饰与禁忌》,内容也几乎一致。
文中虽然写了“山东一带”,但实际并不局限于“山东一带”,因为在河北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甘肃、湖南、浙江、安徽等地的文史资料也看到了类似的内容,可见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流传度。
但这个说法按照“依据”来说,禁忌的其实是数字“4”和“6”,只不过扣子是兼有功能性和装饰性的,对襟、琵琶襟类的上衣一般定4-6粒扣子比较适宜,这里面最常见的偶数就是“4”与“6”,避开双数几乎就等于避开“4”“6”。
所以,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玄乎,我们可以用制衣逻辑来进行所谓“反例”的推定。
如对襟、琵琶襟上衣最常用的奇数扣子数是“5”,更确切地说是固定点位是5个(宽松的大襟固定点位一般是4-5个),如果一些固定点增加了扣子就会变成6个。比如增加领扣、比如大襟用两粒扣固定等,如果要这项“禁忌”的反例实物这么找就很方便。
“四六不成材”的缘由似乎没人能说清,有的说是因为数字取五更便捷,还有的说是建筑布局要取单数才可对称。这句似乎还跟“不着四六”有所矛盾,不过作为一种数字禁忌却保留下来了,并且不只体现在扣子数量上、甚至不只体现在服装上。
这种由俗语衍生的禁忌避讳,有时候换一句俗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,比如由“男不三,女不四”所衍生的,男性不能用三粒扣、女性不能用四粒扣,并衍生出男性用双数扣、女性用单数扣。它们是冲突的,但又是不冲突的,因为民俗是有很强的地域性时代性的,不同的地区、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民风和禁忌是正常的,一样才显得怪异。
比如《汉族民间风俗》同一段文字里提到西北汉民禁忌衣服短小,裤子要长到脚面,但挪到福建惠安女服装就是“封建头,民主肚,节约衣,浪费裤”,又露肚皮又露脚的,“禁忌”就变成了“传统”。
撇开“禁忌”不谈,有时候不同的双方也不能互换。这种很明显是先有气候环境形成的穿衣习惯,而后才有的禁忌习俗,它们的差异需要各自不同的“土壤”。
需要区分的是,网络流传版本与上面提到的是有出入的。网络版本里将扣子取单数的问题归因为《易经》阴阳,也就有了那个双数扣子为寿衣的说法。
扣子数“喜单忌双”是出于“四六不成材”的说法,也就只是影响事业运而已。所以一些民俗里这项禁忌甚至只针对男装,毕竟旧社会女性很难有“成材”这个说法。
寿衣也的的确确有“穿单不穿双”的说法,流传范围比扣子数量广多了,甚至不局限于汉族。但寿衣这个单双主要说得是件数,而非扣子数量。
在很多地方是忌讳寿衣有扣子、有的甚至连系扣都忌讳。这还是一个谐音梗,认为扣子有“扣住子孙”的不祥意味。类似的还有穿绸不穿缎,因为“缎子”同“断子”。
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寿衣来反证。其实解法真的很简单,既然有人说某种特征或元素是属于寿衣的,那么就看看寿衣也没有这种特征或元素呗。虽然寿衣有≠寿衣独有,但寿衣没有一定等于这种特征和寿衣无关。
最近上映的香港电影《破·地狱》里就有穿中式寿衣的镜头,是5粒扣子,有兴趣的可以去电影院看(独特的安利电影手法)。从故事情节来说,都已经传统到保留“破地狱”仪式了,如果真有扣子单双数的禁忌不可能不遵守吧,至少也能证明这个禁忌没到香港。
但香港关于寿衣单数双数的规定也是在于件数的,而非扣子,区别在于他们分男女,所以女穿单、男穿双。
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禮節,逝世時都需表端正。「雙數為陽,單數為陰」,因此穿著壽衣的數量也要按照「男雙女單」的規定。男裝壽衣共有六件,分別有長衫、馬褂、單衫、單褲、內衣及內褲;女裝壽衣則為七件,分別有夾褂、褶裙、女袍、單衫、單褲、內衣及內褲。如要準備完整的四季衣裳,可添置不同衣料的單衫單褲和棉衫棉褲等,還有鞋、襪、巾、帽及扇,仍要按照「男雙女單」的規定。
・七領:內到外所穿的七件上身衣服,包括汗衫、紗質單衫、緞質單衫、夾衫、棉衫、長衫及馬掛。
——《逝者善終、生者善別:圖解香港華人喪葬禮俗 :圖解香港華人喪葬禮俗研究報告》
并且,寿衣在网上也是公开售卖和展示的,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就可以验证是否有这个禁忌了。
可以看出,如果是传统中式对襟上衣,还是以5粒扣为主,4或6也有少量出现,这也很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制衣逻辑。不仅对单双数没有限制,连4、6数都不作回避。
这次推动热点的其实源自于李佳琦的带货商品,当时他的服装就被指出两个问题:
对比这件衣服而言,两个问题都有些吹毛求疵,感觉大家内心更想说的分明就是“讨厌李佳琦”或者“李佳琦”(不过建议大家使用正确的理由)。但也可以看出,“双数扣子为寿衣”说法是伴随着“左衽是寿衣”说一起被拿出来。
而李佳琦带货这款衣服之所以是“左衽”,是因为遵循了西式剪裁的逻辑(但李佳琦想赚自己认知以外的钱,挨骂不算冤枉),套用汉服逻辑就是,西式服装里男款为“右衽”、女款为“左衽”,所以在传统服饰设计成现代款时常常会出现女装“左衽”的现象,日韩皆如此。早年汉服圈还闹过笑话认为青果领男款西装是“交领西装”的笑话,见《》。
但是壽衣必須是寬鬆的,衣袖必須能蓋過手,正如俗語有言:「闊袍大袖冚過手」,壽衣寬鬆是為了好意頭,寓意後人不用過著「勒緊褲頭」的生活。如果壽衣的手袖過短,入殮時逝者便會露出雙手,寓意恐怕子孫日後變成乞丐,伸出雙手到處討飯。
——《逝者善終、生者善別:圖解香港華人喪葬禮俗 :圖解香港華人喪葬禮俗研究報告》
但这几条禁忌遭遇的网络审判力度却天差地别,这应该跟热衷于参与传统服饰网络审判的群体有关系。除了扣子数量,其他要求如右衽、袖长、不可披头散发基本都是从汉服要求里移植过来的,参与讨论的人也多为汉服爱好者。这点心态上可以参考著名的“科技三定律”:
“新中式”领域,不仅限于服装,其实充斥着许多这种打着传统旗号、实际上非常年轻的规章要求,它们有的是可以找出久远到属于历史的文献记载,有的是或东拼西凑、或扭曲歪解的要求,有的直接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。它们更像是这一代人玩“中式”时定下的游戏规则,这个“新”可能都不超过口罩的这几年。
还是扣子的例子,仅仅10年前,2014年为北京APEC设计的中式服装里就有6粒扣,当时对于这种再设计的中式服装扣子数量没有任何质疑,不可能在十年后突然“顿悟”或启用了一堆“传统”忌讳在设计更创新的服饰上吧。
就跟扣子应该怎么数需要先有一个约定再争议数出来多少数量一样,“新中式”服装也需要一个约定,这个“新”要新在哪里?是面料上、工艺上、剪裁上、审美上,还是穿着的方式、穿着的场合呢?
更重要的还有标准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,有时候我也挺烦不管什么情况下都把文物翻出来,明代都不一定有“四六不成材”这句俗语,举着考古书翻到明代文物的例子想说明什么呢?明朝的人时候还不能随便装扮帝王将相呢,也没见大家遵守啊。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,都是规章清晰利于事,浑水摸鱼利于人。
如果希望“新中式”健康长远地发展,我们都需要好好想想,“新中式”在设计创作上究竟需要的是什么?
※ 如无另外标注,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,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,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,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;
※ 所使用的图片、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。